欢迎您访问宁德市农业农村局网站!

紫云英-稻秆协同还田与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

发布时间: 2024-01-17 20:19 来源:宁德市农业农村局
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

  一、技术概述

  (一)技术基本情况

  福建大量冬闲田,稻草不易处置,翌年稻草、紫云英绿肥单独还田,各自碳氮比均不够合理,部分农户种植绿肥时又习惯将稻草焚烧后种植,既浪费资源,又造成环境污染。另一方面,稻区水稻化肥过量施用、重用轻养等粗放型农业管理措施仍频繁发生。该模式利用中、晚稻高留茬-紫云英10月至翌年4月间长期共存的特点,进行紫云英-稻秆协同还田,实现碳氮互济,即水稻收割时高留茬,为紫云英前期生产提供遮阴保墒环境;稻秆腐烂过程中,每亩至少可提供3kg的纯钾,供给绿肥生育期营养生长,并替代矿质钾肥;后期二者协同翻压还田,形成较适宜的碳氮比结构,有利于腐熟分解,促进养分释放与保持,二者联合还田可替代水稻生育期20%~30%的化肥使用。同时利用紫云英种子硬实与休眠特性,在中稻区推广带荚翻埋技术,第二年紫云英种子可不播或少播,实现一次播种多年繁殖利用。本技术达到减肥、节本、增效的目标,推广应用效果良好。

  (二)技术示范推广情况

  该技术首先在浦城、顺昌、沙县、尤溪、闽侯等县开展示范展示,累计示范推广8.4万亩。2016年开始,省土肥总站争取财政资金2000万元用于开展紫云英绿肥种植项目,每年开展紫云英绿肥种植100万亩,该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推广应用。

  (三)提质增效情况

  结合长期定位试验与2018-2021年浦城、顺昌、沙县、闽侯等示范区的跟踪调查,综合结果如下:

  化肥减量增效:紫云英-秸秆协同还田,可替代水稻20%化肥,增产3.9%~8.9%,亩增效60元以上。

  化肥利用率提高:化肥氮利用率提高6~10个百分点。

  水稻籽粒品质与耕地质量提高:连续11年的中等肥力稻田(闽侯),紫云英-稻秆协同还田模式,在化肥减量60%条件下,较单施化肥的籽粒增产3.4%,水稻籽粒必需氨基酸提高5.7%,土壤有机质提高16.7%,容重呈降低趋势。

  紫云英绿肥种植项目试验示范表明,示范区后季作物可减少化肥施用量10%~25%,作物增产5.5%~12.3%,亩均节本增效55元以上,节本增效显著。示范区土壤土壤容重平均降低10.5%;有机质含量提升12.2%;

  (四)技术获奖情况

  (1)该技术作为“紫云英种质资源创新与生产利用关键技术”的关键技术,获得了2015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。

  (2)该技术作为“福建省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集成与推广”的关键技术,获得2016-2018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全国农牧业丰收奖三等奖。

  (3)该技术列入地方标准《耕地地力提升与保持技术规范》.DB35/T,1836-2019。

  二、技术要点

  1)紫云英品种选用技术:选用早发、高产、适应性强的紫云英品种,如“闽紫”系列品种。在中、晚稻收割前15~20d排水搁田后撒播,结合无人机播种,每亩1.5~2kg种子,高产品种可适当减播种子。

  2)稻秆高留茬还田技术:水稻收割前7~10d落干,保持收割时田面干爽。水稻机收时留高茬,高度35cm以上,其余稻草粉碎还田。

  3)紫云英生育期管理技术:水稻收获后根据苗情补施5~10kg过钙,冬灌“跑马水”防旱,开春后要清沟防渍。中稻区翌年紫云英初花期喷施硼砂与钼酸铵叶面肥1次,提高结荚率。

  4)紫云英-稻秆协同还田技术:早稻、再生稻区紫云英盛花期压青还田,鲜草量达到1500~2000kg/亩左右,中稻区控制黑荚花序40%左右,与半腐解稻秆协同翻压入田。

  5)水稻生育期化肥减施技术:与常规施肥相比,水稻生育期化肥可减量20%,中晚稻水稻收割后紫云英基本苗如达到20万株/亩以上,第二年紫云英种子可不播或少播,实现一次播种多年繁殖利用。

  三、适宜区域

  福建双季稻、单季稻与再生稻区。

  四、注意事项

  (1)晚稻(单季稻)收割前7-10d应排干水分,保持田间干燥,防止烂泥田收割机碾压造成紫云英出苗不齐,收后在收割机拐弯大面积碾压处适当补播紫云英种子。

  (2)苗期稻草集中覆盖区应用竹竿挑起,防止过量稻草积压导致紫云英窒息死苗。

  五、技术依托单位

  单位: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

  联系人:王 飞

  电子邮箱:7247283306@qq.com

  单位:福建省农田建设与土壤肥料技术总站

  联系人:张世昌

  电子邮箱:18659191557@163.com

附件下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