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宁德市农业农村局网站!

再生稻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

发布时间: 2023-10-17 15:39 来源:宁德市农业农村局
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

  一、技术概述

  (一)技术基本情况

  1.技术研发推广背景

 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收获后的稻桩上休眠腋芽萌发成穗,进而再收获一季的水稻。再生稻具有增产增收、省种省工、减肥减药,有效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等优势,对于温光资源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稻区,发展再生稻是增加粮食总产的一条重要途径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,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。总书记多次强调,“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饭碗主要装中国粮”。在福建工作期间,习近平总书记到尤溪考察调研时指出“要把发展再生稻作为粮食增产和提高双季稻米质的主要措施来抓”,指示“村两委干部及党员要示范推广,带头种植再生稻,扎实抓好山地开发”。目前,再生稻已成为我国成效显著的水稻种植模式,年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。据估算,中国潜在的再生稻种植面积达5000万亩以上,按种再生稻每亩增产300公斤计算,全国能增收150亿公斤稻谷。再生稻对实现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和确保粮食安全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。

  研究团队创建再生力评价体系,育成高产、优质、抗逆、广适的强再生力水稻新品种,提高强再生力品种选育效率;研究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生物学特性,明确了腋芽萌发的调控模式;集成“一促两调三控”为核心的再生稻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体系。在福建省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同一片百亩示范片上,连续22年头季平均亩产843.2公斤,再生季平均亩产493.6公斤,全年合计亩产达1336.8公斤,最高达1449.7公斤;在福建省浦城县再生稻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示范,两季总产连续9年平均达957.6公斤/亩以上,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经济效益是传统再生稻栽培的2倍。福建省高产栽培示范产量水平全国领先,引领全国再生稻生产不断创新发展。

  2.解决的主要问题

  再生稻种植方式正向规模化、机械化、轻简化、集约化和标准化转型,而制约这一转型的主要因素:一是适宜机收的再生稻品种较少,二是农机与农艺融合程度依然有限,栽培技术仍不能满足再生稻生产需求。本项技术有利于选育出更多能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、适合于全程机械化操作、“四性”(高产、优质、抗病、广适)综合在较高水平上的强再生力水稻新品种;而且通过研创农艺与农机深度融合的轻简化的技术体系,提高再生稻生产效率,降低劳动成本,促进再生稻产业持续发展。

  3.使用情况

  本项技术边研创边应用,自2000年始,已在福建、湖南、湖北、广西、云南、江西、四川、重庆等南方稻区推广应用。

  (二)技术示范推广情况

  本项技术已在南方各省实现较大范围推广应用。

  (三)提质增效情况

  2000-2020年,成果累计推广6359.6万亩,再生稻百亩示范片连续22年平均亩产1336.8公斤以上,最高达1449.7公斤;其中2018-2020年,在福建、湖南、湖北、广西、云南、江西、四川、重庆等省市推广1287.9万亩,新增稻谷3.78亿公斤,新增经济效益9.44亿元,节本11.59亿元,按照缩值系数0.9计算,累计18.93亿元,经济、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。

  (四)技术获奖情况

  “再生稻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”获2019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
  二、技术要点

  1.核心技术

  1.1创建再生力评价体系,育成高产、优质、抗逆、广适的强再生力水稻新品种,明确腋芽萌发的调控模式,提高强再生力品种选育效率和再生稻产量水平。

  创建了以头季齐穗后伤流量衰减率和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、再生芽出鞘率、再生季有效穗数与头季母茎数比值(穗茎比)、再生季产量作为水稻生育前、中、后期再生力强弱的评价指标体系,建立了再生季产量预测模型,预测精度达85%以上;育成和筛选内6优7075等数十个强再生力品种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,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。明确油菜素内酯(BR)信号通路参与了腋芽萌发过程,有效促进再生稻高产调控和生产应用。

  1.2 集成一促两调三控为核心的再生稻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体系。

  再生季施肥由前重后轻改为平衡施肥,形成适宜的叶面积,后期施肥维持抽穗后叶片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,在多穗基础上促大穗,增产13.6%。筛选出抗倒酯作为再生稻头季抗倒伏调节剂,显著增强了再生稻头季茎秆的抗倒伏能力。集成“一促两调三控”(促进腋芽萌发成穗,调改种植方式和收获方式,研创控肥、控水和控倒伏技术)为核心的再生稻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体系,创制省工节本的再生稻体系。再生稻生产人工成本比传统再生稻减少了62.0%,经济效益提高了2.0倍,实现了再生稻生产高产、节本、增效和环境友好。

  2. 配套技术

  2.1选用中迟熟良种

  宜选择生育期适中,再生能力强,株型紧凑、茎秆粗壮、分蘖性中等、株高适当、节间粗壮、根系发达、耐肥抗倒的高产、优质、抗病品种。

  2.2优化培育壮秧

  利用智能化育秧大棚培育秧苗,推行在安全播种前提下的早播早栽。即在旬平均气温升达12℃的3月中旬播种,掌握秧龄25~30天,优化培育壮秧,适时早播、早插、早管。每亩大田需用秧盘22~25盘,备足田土75~80公斤,用600倍敌克松进行土壤消毒,用种3.0~3.5公斤;叶龄3.5~4.5叶栽秧,1叶1心期用15%多效唑25克,兑水15公斤喷雾。

  2.3适时机插

  4月中旬初,抢晴机械插秧,插植规格14厘米×30厘米,丛插3~4粒谷;插秧做到浅、直、匀,栽插深度以1.5~2.0厘米为宜,插后2~3天看情况补苗,确保每亩插足1.5万丛以上。

  2.4间歇性灌溉

  在插秧后的有效分蘖期内,实行薄水插秧、寸水护苗、浅水促蘖的灌溉方式。插秧后20~25天,当每丛秧苗达到8至10个茎蘖时,开始排水,结合清沟,进行烤田。烤田烤到畦面微裂,脚踏有印而不陷泥为度。烤田后实行间歇性灌溉,促进稻田耕作层靠毛细管水浸润,新鲜氧气沿土壤孔隙导入,从而保持土壤湿润透气状态,显著改善土壤还原性;既促进根系向深度发展,又提高根系活力,直至成熟前10天左右,清理田四周环沟,排水烤干田;保持根系发达,地上部穗多穗大,头季和再生季都大幅度增产。

  2.5头季施肥

  施纯N 11~13公斤/亩,在掌控最佳施用量基础上,讲究分期定量施肥技巧:磷肥作基肥施用,钾肥作分蘖肥和穗肥分施。氮肥按基肥占30%,促蘖肥占30%、烤田后接力肥占10%、穗肥占20%、粒肥占10%分施。基肥:每亩施水稻混合肥30~40公斤,面肥施用钙镁磷25公斤,尿素10公斤。蘖肥:插后5~7天结合查苗补苗,每亩施进口复合肥15公斤,尔后用抛栽灵(每亩用1包60克),拌均后撒施,灌寸水保持静水4~7天。插后15天看苗补施平衡肥,消灭三类苗,每亩施尿素2~5公斤、氯化钾10公斤。5月底6月初进入幼穗分化之前每亩施10公斤进口复合肥;6月下旬视苗情每亩施进口复合肥7~10公斤作粒肥。

  2.6再生季巧施壮苗肥

  低留稻桩品种,在头季稻齐穗后15~20天,每亩施5公斤尿素作保根肥。头季稻收割后当日,把堆压在稻桩上的稻草及时清理于株间,并灌跑马水保持土壤湿润,养根促芽。割后6~7天,当稻芽长出约5厘米时,灌入薄水,每亩施尿素15公斤、氯化钾10公斤,促齐芽壮苗。割后15~20天,每亩再施入尿素5公斤,促进再生季大穗。

  高留稻桩品种,在头季稻齐穗后15~20天,每亩施尿素20公斤作促芽肥。为防止高浓度肥料对腋芽造成损伤,促芽肥施肥的方法,一般应分两次隔天施下。在头季收割后2~3天,结合灌溉,再施尿素5公斤作壮苗肥,促进再生芽生长,出苗整齐,达到按时抽穗扬花,提高结实率。

  2.7头季稻机割

  生育期短的品种头季机割方式采用低桩机割,生育期长的品种采用高桩机割。头季低桩机割的适宜割桩高度为基部2个节间高度加5-8cm保护段,即距地表高12-15cm;头季高桩机割的适宜割桩高度为倒2节间中部(或倒3叶枕处),即距地表高35-40cm。

  低桩再生稻的再生分蘖主要是倒4、5节位腋芽萌发而成,地下部分蘖芽有独立根系,但在萌发时其养分完全依赖母茎供养。母穗接近成熟时,自身谷粒充实已达到最大,才有富余的养分供养腋芽。为此,低桩再生稻头季必须也要十成黄时收割,利用母茎富余的光合产物供给腋芽,使腋芽充分发育,提高萌发率,增加枝梗颖花分化数,增加穗粒数。

  杂交水稻地上部茎杆一般有6个左右的节位,除最上一个节位外,每个节位都有一个腋芽,每个腋芽都具有萌发成穗的潜在能力。倒4、倒5节位的下部腋芽,其萌发率可达到60%~70%,头季机收留桩高度12cm左右。而对于具有低节位腋芽萌发优势的粳源品种,高节位腋芽基本不萌发,留桩高度35cm左右,保留下来的营养段有利于低位再生芽的萌发。

  2.8病虫害防治

  为了防止迁飞性媒介虫危害,在稻苗返青分蘖期发现病苗,及时拔除,及时补苗,及时喷施“金好年”等防治刺吸性口器害虫的杀虫剂。在水幼穗分化期至孕穗期及时防治稻飞虱:幼穗分化期至孕穗期,平均每丛20头、灌浆成熟期30头时,每亩用25%扑虱灵可湿粉剂20~25g,或10%吡虫啉可湿粉剂10~15g,对水0~60kg喷雾。纹枯病的防治:在分蘖至孕穗期,当丛发病率达15%~20%时,每亩用5%井冈霉素300mL兑水75kg喷雾。在分蘖期根据病虫情报,酌情防治卷叶螟、二化螟、三化螟等病虫害;在破口始穗期喷施“爱苗”、“三环唑”、“好劳力”或“阿维菌素”等农药可以兼治穗颈瘟、白穗、稻曲病。

  2.9除草杂

  对于免耕直播田或前作杂草较多的翻耕直播田,特别是空闲田,为了减少老草残留量,在播种前5~7d,结合整地,可用除草剂12%农思它(恶草酮)乳油250mL兑水喷雾。播种3d后,趁田间湿润施除草剂30%苄嘧·丙草胺(亮镰)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30kg,均匀喷雾。四叶一心期,亩用69%苄嘧·苯噻酰可湿性粉剂70g结合施分蘖肥撒施,药后保水3d。

  三、适宜区域

  本项技术适宜在温光资源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南方稻区推广。

  四、注意事项

  在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病虫害防治,依据田间病虫测报,头季稻重点防治稻瘟病、纹枯病和二化螟、稻飞虱等病虫害,再生季稻重点防治稻瘟病、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害。

  五、技术依托单位

  1.单位名称: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

  联系地址: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黄山

  邮    编:350018

  联 系 人:张建福

  联系电话:0591-83408705

  电子邮箱:jianfzhang@163.com

  2.单位名称: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

  联系地址:福建省福州市鼓屏路183号

  邮    编:350003

  联 系 人:林武

  联系电话:0591-87817483

  电子邮箱:lyk87811903@163.com

附件下载: